使用QTL-Seq對水稻稻瘟病抗性和幼苗活力控制基因進行定位
文獻名稱:QTL-seq: rapid mapp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in rice by whole genome resequencing of DNA from two bulked populations
發表期刊:The Plant Journal
發表時間:2013年2月
影響影子:5.468
研究概述
大多數農藝性狀都屬于數量性狀,傳統的QTL定位方法費時費力。這篇文章結合BSA思路和高通量測序技術,首次提出QTL-Seq技術。并以水稻稻瘟病為例,分別基于RIL群體和F2群體,成功定位到控制位點。
QTL-Seq與MutMap最大的不同在于研究的材料不同:MutMap是用誘變得到的材料,而QTL-Seq可用于自然存在的材料。
QTL-seq的原理如下圖圖,將兩個具有極端性狀(如株高的高矮)的親本雜交,得到F1,F1自交后得到性狀分離的子代池F2,經過檢驗發現F2的性狀成正態分布,說明這是一個數量性狀。將F2中的極高和極矮個體分別混池測序,計算每個SNP位點的SNP-Index(該位點與參考序列不同的reads數占總reads數的比例),然后將兩個SNP-Index相減得到ΔSNP-Index,將ΔSNP-Index顯著偏離0的位點作為候選位點。
基于RILs群體定位稻瘟病抗性基因
方案設計
1. 稻瘟病菌M.oryzae 會導致水稻稻瘟病。Nortai對M. oryzae 有抗性,Hitomebore易感(a);
2. 通過兩者雜交,得到F2后,自交至F7得到241個RILs;
3. 使用M. oryzae侵染241 RILs,按照抗性從抗病到易感分為4~10個等級(b),侵染步驟重復4次/4年以確定分級正確。每個等級包含的個體數目呈正態分布,表示該抗性為多基因控制;
4. 分別選擇20個極端個體(R-bulk, S-bulk),混池測序(c);
5. 分別計算每個池的SNP-Index和兩池之間的△SNP-Index, 選擇P<0.01區域作為候選;
6. 使用傳統QTL方法進行驗證。確定方法可靠性。
研究結果
1. 定位到染色體上2.39~4.39M的一段區間為候選區域;
2. 使用傳統方法驗證,定位到0~4.9M為候選區域,與QTL-Seq基本一致。證明方法可行。
基于F2群體定位幼苗活力基因
方案設計
1. Dungeon Shai相對于Hitomebore更具有幼苗活力(a);
2. 已確定chr3上有一個主效QTL qPHS3-2,可能對應基因OsGA20ox1與gibberelllin (GA) byosynthesis 有關。這里利用QTL-Seq檢驗是否可以檢測到該QTL;
3. Dungeon Shai和Hitomebore作為親本,最終得到531個F2,性狀分布符合正態分布(b);
4. 選擇極端性狀各50株,混池(H-bulk, L-bulk), 測序(b);
5. 分別計算每個池的SNP-Index和兩池之間的△SNP-Index(c)。
研究結果
1. 候選區域:chr3:36.21M~37.31M; chr1:39.08~41.08M;
2. 包含了之前定位到的QTL。證明方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