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藥用植物基因組前沿研究在線研討會”報名通知(免費)
6月17日—6月18日,由《園藝研究》主辦、貝納基因獨家贊助的“國際藥用植物基因組前沿研究在線研討會”開放免費注冊通道(報名方式見文后)。本次研討會邀請到行業內6位知名教授及專家,將為大家帶來一場藥用植物基因組學及多組學領域的學術饕餮盛宴!
研討會將圍繞藥用植物基因組測序的進展和研究方法、多組學研究(代謝組、轉錄組)和重要次生代謝產物的合成生物學等多個方向展開。
主講嘉賓
C. Robin Buell,教授
密歇根州立大學植物生物系教授。
1985年獲得里蘭大學生物專業學士學位,1988年獲得華盛頓州立大學植物病理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得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生物系和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隨后于密歇根州立大學,DOE-Plant研究實驗室、斯坦福大學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植物生物學系任博士后研究員。1999年在基因組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2003年任特拉華大學植物與土壤科學系兼職教員,2007年開始與荷華州立大學遺傳學、發育和細胞生物學系合作并擔任J. Craig Venter Institute兼職科學家。2011年開始成密歇根州立大學植物生物系教授,2018年開始任密歇根州立大學植物抗逆研究所主任。谷歌學者h指數:80,總引用次數23,461次(截止5月20日)。
C. Robin Buell博士與2003年獲得世界生物技術技術獎,2004年成為美國農業部榮譽獎獲得者,2011年獲得美國農業部榮譽,密歇根州立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優秀教師獎,2013年曾被評為密歇根州立大學自然科學學院杰出教師獎,曾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博士后獎學金、美國大學研究副校長獎學金、克勞德·佐貝爾獎學金。
了解更多:http://buell-lab.plantbiology.msu.edu
宋經元,研究員
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人社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本草基因組協同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中藥資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lant Journal、Science增刊等發表論文237篇。培養的研究生8人次獲得國家獎學金、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和北京協和醫學院優秀畢業生稱號,本人被評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優秀教師。
Joshua R. Widhalm,研究員
Joshua (Josh) Widhalm博士2011年獲得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植物科學創新中心農學博士學位。在博士期間,他與Gilles Basset博士一起研究植物和藍藻中葉醌(維生素K1)的生物合成和氧化還原代謝。2011-2015年,他在普渡大學生物化學系與Natalia Dudareva博士一起擔任博士后。在此期間,Widhalm博士也是生命科學研究基金會的Gordon and Betty Moore基金會研究員。Widhalm博士的博士后工作重點是研究植物芳香氨基酸代謝及其與苯類植物揮發性產物的關系。Widhalm博士還幫助發現了與植物揮發物排放有關的新機制,該工作在2017年的《科學》雜志封面上做了專題報道。2016年,Widhalm博士受聘于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園藝與景觀系。2018年,他被科學進步研究公司(RCSA)和Gordon and Betty Moore基金會任命為Scialog細胞化學機械研究員。他的工作集中在特殊的植物醌類化合物上,這些化合物已經成為開發新的天然產物為基礎的除草劑和新的治療藥物的目標。
郭立,教授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因組信息學、植物微生物天然產物調控機制、系統合成生物學;已在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New Phytologist,GPB等國際國內權威期刊上共發表SCI論文22篇;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等4項科研項目,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1項;2019年榮獲西安交通大學第五屆“十大學術新人”稱號;現為中國植物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協會CSPB、美國植物學家協會ASPB、美國植物病理學協會APS成員。
趙清,副研究員
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課題組長。2013年6月獲博士學位(天津大學及英國John Innes Centre聯合培養)。從2013年6月到2018年2月,先后在John Innes Centre,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從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2月到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工作。曾獲中國植生協會青年優秀論文獎,“賽諾菲—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SANOFI-SIBS)優秀青年學者獎;入選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計劃(2020年),中科院青促會會員(2019年),中國植生學會代謝專委會委員(2019年)。研究方向集中于黃芩屬及相關物種比較基因組學,藥用成分代謝途徑解析,調控機制及這些代謝物在相關物種中的進化機制,也涉及活性分子促進健康機制的研究。在Molecular Plant,Science Advances,Nature Plants,Science Bulletin等科研雜志發表過論文。
劉義飛,教授
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楚天學子”、湖北省醫學青年拔尖人才第一層次人員、湖北中醫藥大學“杏林拔尖人才”。主要從事園藝與藥用資源植物遺傳評價與種質創新、系統進化基因組學等方面研究。迄今為止主持或參與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及地方各類科研項目10多項,發表各類科研論文50多篇,包括在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Molecular Ecology等學科知名期刊發表論文,參編中英文專著6部,英文專著章節2篇,獲得國家技術發明專利6項。相關成果獲得湖北省、中科院和農業部等省部級科研獎勵3項。目前為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資源、中藥鑒定分會委員,中國園藝學會青年學者聯合會理事。
報告內容
時間 |
報告題目 |
專家 |
單位 |
17號晚上7:00-7:40 |
罌粟基因組學與嗎啡喃生物合成的進化 |
郭立教授 |
西安交通大學 |
17號晚上7:40-8:20 |
本草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 |
宋經元研究員 |
藥用植物研究所 |
17號晚上8:20-9:00 |
Investigating the metabolic origins of specialized plant quinones |
Joshua R. Widhalm |
Purdue University |
18號晚上7:00-7:40 |
基于基因組學的資源植物遺傳評價與應用 |
劉義飛教授 |
湖北中醫藥大學 |
18號晚上7:40-8:20 |
藥用植物黃芩的遺傳信息解讀 |
趙清研究員 |
辰山植物園 |
18號晚上8:20-9:00 |
Smelly plants: Evolution of chemical diversity of the square-stem mint family |
Robin Buell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免費報名方式

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貝納基因”公眾號,公眾號內回復“研討會”,填寫報名信息。
為確保報名成功,報名時請填寫正確的信息。
收看地址
線上平臺直播(待報名成功后將微信群里通知直播入口)
主辦單位 | 《園藝研究》出版社 |
媒體支持 | “藥用植物研究前沿”公眾號 |
獨家贊助方 | 貝納基因 |